彭华: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首要原则
党建治学
★★★★★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谋篇布局,将组织路线对组织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要求具体化条文化,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注重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筹抓好组织体系建设、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人事工作质量。
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首要原则,强化政治引领,加强作风养成。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首要原则。要把“政治引领”作为出发点。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工作,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组织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在选人用人工作中突出政治标准、强化政治考察、严明政治纪律。坚持把政治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把“事业为上”作为着力点。把干部人才培养与党的事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建立以事察人、因事育人的发现培养机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人才参加挂职任职、对口支援等工作,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要把“作风养成”作为基本点。把“两个维护”“四个服从”摆在首位,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织牢从严管理的制度笼子,聚焦重点岗位和薄弱环节,制定配套监督管理办法,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倡导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激励干部人才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躬身实干引领发展。
牢牢把握“整体谋划”这一系统思路,聚焦中心工作,加强顶层设计。要围绕中心加强全局性谋划。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履行财政核心职能的需要,明确培养财政干部人才队伍的重点领域,既聚焦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靶向引育“高精尖缺”,又着眼改革发展的长远需要,加快推动“能力提升”。要着眼长远加强战略性规划。定期开展干部人才队伍评估分析,做到对存量、增量和变量心中有数,对各方的诉求需求了如指掌。优化成长路径,在垂直循环中比选、在动态管理中择优、在横向流动中培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助推优秀年轻干部壮筋骨长才干。加强梯队建设,按照职务职级、年龄阶段和专业分工,分层级、分步骤培养,推动财政队伍来源结构不断优化,专业优势更加互补,发展潜力持续提升。要统筹资源加强协同性推进。加强政策统筹,充分用好公务员调任、选调和借调、国际职员推送等各类政策,促进干部政策和人才政策有效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加大对财政系统、基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人才资源整合,打通流动渠道。加强责任统筹,在财政部党组领导下,人事教育司牵头抓总,部内各单位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牢牢把握“专业能力”这一鲜明导向,聚焦职能拓展,提升专业素养。要紧扣核心职能明确专业要求。准确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重点抓好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梳理财政部门重要职责和重要岗位,研究制定重要岗位职责说明书和重要岗位干部管理办法,明确岗位任职资格和专业要求。科学提炼财政干部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研究不同领域财政干部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引进、培养、使用工作。要完善选拔机制广纳各方人才。持续建好人才库,做精专家人才池,精心维护、提质扩容,更好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探索专业化人才选拔方法,拓宽人才选拔范围,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以建设“一库两池一室”为契机,探索建立人才档案制度,研究制定具体培养方案。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干部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应用胜任力模型、绩效评估、个人发展计划等管理工具,发挥专家工作室“作战室”和“练兵场”的双重作用。加强专业训练,加快推进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培训方式,推广“理论辅导、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把思想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
牢牢把握“综合素质”这一能力要求,丰富岗位经历,发掘潜能潜力。要以人才交流丰富经历。加强财政业务岗位与党务、人事、行政岗位之间的交流,畅通各级财政部门之间的交流,探索财政部门与其他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开展交流,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力度。要以实践锻炼发掘潜力。以政治能力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选派人才到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艰苦地区墩苗历练。教育引导广大人才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提高“七种能力”,在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中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优化结构打造过硬队伍。强化重视基层、重视实践的导向,注重选拔具有地方领导工作经验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注重掌握干部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的表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牢牢把握“科学创新”这一工作方法,统筹育选管用,发挥政策合力。要完善培养链条、形成闭环机制。建立健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加强对干部人才队伍的跟踪评估和日常管理。推动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工作实绩为标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人岗相适、精准选人用人。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研究人选时既议人更议事,客观公正定原则、定范围、定条件,形成职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岗匹配评估意见,做到“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分析研判时要增强针对性,对标职位要求,注意掌握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比较优势,对紧缺专业型人才可以在更大范围择优聘任或竞争性选拔。选拔任用后要加强跟踪管理,定期加强工作指导和考核,确保将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人才统筹使用起来。要坚持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提倡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提拔使用。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强化正向激励,坚持文化柔性管理和制度刚性约束相结合,把严管厚爱体现在育选管用全过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搭建人文关怀机制和平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彭华:长安街读书会成员,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司长)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