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9月24日电(记者郭绪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日照市东港区天台山城市书房,丁肇中实验中学的同学们朗朗诵读,伴随着天台山田园综合体起伏稻浪,在山谷间回荡。
9月23日,在天台山城市书房,丁肇中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诵读关于丰收的经典诗词。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9月23日,秋分时节,东港区天台山田园综合体里稻谷飘香。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9月23日,在天台山城市书房,丁肇中实验中学的老师在诵读组诗《一地金*》。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秋分时节,稻谷飘香,海丰渔旺。在日照东港,收获着喜悦的农渔民们以各种方式庆祝着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3日,在刘家湾赶海园“水族舞”演员们在庆丰收。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我送上:东方虾、南美虾、红虾、白虾、基围虾、再送上取之不尽的皮皮虾,叫你年年月月有钱花……”刘家湾赶海园“水族舞”演员们迎着络绎不绝前来赶海休闲的人们,舞动着,祈福着,乡村振兴的明天会更好。
9月23日,东港区东风公社稻田里的“乡村振兴”字样。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9月23日,东港区伊兰生物的花农用鲜花摆出“丰收”的字样。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光明日报
渔民们跳着热情洋溢的特色水族舞、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丰收诗歌、色彩缤纷的稻田画……9月23日,在山东日照东港区,当地的农民百姓载歌载舞、喜笑颜开,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共庆丰收。
一大早,在东港区涛雒镇刘家湾赶海园,不少游客都早早地带着铲子、水桶等赶海工具,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一进园区大门,他们的目光就被当地特色的水族舞所吸引。只见当地渔民穿戴着鱼、龟、虾、蟹等模拟水族动物的道具,进行着栩栩如生地表演,一旁的配音更是以水族动物的口吻来诉说海中动物的故事,很是有趣!这种带着“海腥味”的特色民俗艺术在当地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每年开海典礼或逢年过节时,更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收割机的轰鸣声,奔跑出一道移动的景观,这边嚓嚓嚓,那边蹦蹦跳跳,颗粒归仓……”在日照天台山景区天台书院内,来自丁肇中实验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正在这里进行丰收诗歌朗诵,与农民共话丰收。“下午我还将带领学生走进田地,帮助周边年龄较长的村民收割粮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又能让他们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粮食。”丁肇中实验中学的带队老师说。在距离天台山不远的石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内,45亩空心芹菜长势正好,满棚芹香,一个多月后即将进入收获期,送往各大批发市场和商超。东石梁头村种植芹菜已有百年历史,从村民单干到成立合作社,再到如今的连片温室大棚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这脆生生的芹菜带动东石梁头村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我们村的芹菜都按照标准化运营,进行统一种植、统一栽培、统一管理,通过选优品种、土壤改良、深加工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芹菜的附加值。”东石梁头村*支部书记丁磊介绍,目前,占地平方米的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扩大规模后每年将生产-万斤芹菜。未来,还可以深加工成芹菜粉,芹菜水饺等产品,通过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站在涛雒镇东风爱国教育基地观景台上远眺,乡村振兴、丰收等稻田画尽收眼底。这里通过古法建筑方式,力求真实地还原鲁南山乡村容村貌,让游客记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愁。特别是其中的农耕体验区,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各种务农活动,不断提升农业知识和奋斗热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秋丽冯帆)
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
扫码